
近日,已在2000年宣布消除麻疹的美国出现了麻疹感染人数激增的情况。今年以来,美国多个州监测到麻疹感染患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应对创新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已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284例,而此前美国年平均病例数量约180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既然麻疹25年前已在美国消除,为什么会卷土重来?麻疹传染性极强,公众又该如何预防?7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科主任医师白云骅。
官宣“消除”,为何还会再起疫情?
“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如果被控制到极低后,我们通常会认为该种疾病已经被‘消除’。”白云骅解释,但消除不是消灭。部分发达国家达到过麻疹的“消除”阶段,此时仍有极低水平的麻疹病毒感染和疾病传播,如果未能巩固免疫屏障,病毒感染还是会出现。
这种“死灰复燃”还与麻疹病毒的特性相关。在没有免疫屏障的环境中,麻疹病毒极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基本传染数(R0)达到18,即平均每名麻疹患者可造成18名易感人群感染。
李侗曾告诉记者,麻疹传染性非常强,没有获得麻疹免疫力的人,如果接触了麻疹患者,被传染的可能性达90%。此外,麻疹感染者基本都会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隐性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很少。
可见,“消除”麻疹并不意味着疫情不会再度发生。一旦免疫屏障“松动”,麻疹病毒便会乘虚而入。“麻疹病毒传染性强的特性决定了只要其疫苗接种率下降,它的发病率就会立刻开始上升。”李侗曾说。
“疫苗犹豫”或是最大障碍?
免疫屏障为何“松动”?是因为疫苗保护力不够吗?
“得益于大规模接种麻疹疫苗,全球因麻疹引起的死亡人数约下降79%,涉及人数可能达到1.71亿。”白云骅说,目前麻疹疫苗接种后的实际保护效果已经充分展示了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疹疫苗的预防效果非常好。在我国,计划免疫纳入麻风腮(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只要按流程接种两次之后基本就不会感染麻疹了。”李侗曾说。
麻疹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既已得到大规模人群验证,又为什么难以形成全人群免疫屏障?
“从全球看,这两年麻疹防控上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一些‘疫苗犹豫’的趋势。”李侗曾说,一些欧美国家出现反疫苗运动、各类疫苗谣言,导致很多人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致使这些地区的麻疹疫苗接种率下降。
白云骅表示,因为“疫苗犹豫”,部分发达国家近年来多种疫苗接种率均出现异常下降的趋势,进而引发原本已经得以较好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果不能尽快恢复应有的免疫规划工作,情况很可能更糟。
出现死亡病例,应如何应对?
“麻疹转重后可能造成喉炎、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会有致死风险。此次美国疫情中,至少出现3例死亡病例。”李侗曾提醒,年龄越小转重风险越高,此外免疫缺陷、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均容易发展为重症。
“不要盲目认为自己属于不适合接种人群或禁忌人群,有疑问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李侗曾强调,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避免转重。
为科学精准做好麻疹防控和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及国家疾病控制部门适时发布相关防控和诊疗方案,加强监测、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规范治疗、有效处置,持续将麻疹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白云骅介绍,除常规免疫外,我国开展了多轮麻疹补充免疫活动,进一步缩小免疫空白。在各项措施的实施下,我国麻疹年报告发病率持续下降,近年来已达到历史最低点。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防控策略都是综合措施的集合体。”白云骅建议,公众应及时完成预防接种,尤其怀孕前的育龄期妇女、适龄婴幼儿应按程序和专业推荐及时接种,避免重症和并发症。
“为应对全球麻疹流行区的输入压力,我们未来仍需要保持疫苗高接种率,继续保持麻疹监测报告系统的高质量运转,及时处置疫情,维持超低发病率下的监测敏感性和免疫规划疫苗的高接种率,不断降低传染病的流行水平。”白云骅说。
(科技日报北京7月1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