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知识

2024-05-23 16:18

乙脑
(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神经内科­

介绍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经蚊虫叮咬传播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且多见于儿童,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表现。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如猪、牛等家畜和鸭、鸡等家禽)或人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蚊叮咬而传播。
当人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免疫力强的人群,病毒很快被消灭,一般不会有症状出现或出现轻度症状,被感染者还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如果人体免疫力低,病毒会在人体内繁殖,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部病变。
危险因素
年龄: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居住环境:如农村地区、临近稻田、深林等多蚊虫地区;家庭居住拥挤、房屋质量差、家中有成员患乙脑病、家中有养殖家畜(猪、牛等)。
症状表现
患者常急性起病,初期大部分无明显症状,仅少数患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症状。发病 2 ~ 5 天内,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最突出的表现为发热、抽搐、瘫痪等,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死亡。恢复期病情轻者症状可逐日好转。

典型症状
初期(发病 1 ~ 2 天)
发热:体温常在 37 ~ 38 摄氏度,部分患者体温可急剧上升至 39 ~ 40 摄氏度,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患者病情越重。
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精神倦怠、惊厥等。
定向力障碍:如不知道自己处于何处。
颈项轻度活动受限
进展期(发病 2~5 天内)
体温:体温持续上升,可达 40 摄氏度以上。
抽搐:起初为面部、口唇等部位小抽搐,随后出现肢体痉挛性抽搐,重者全身抽搐。
婴儿囟门(头顶部菱形间隙)隆起。
瘫痪
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最后死亡。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等,最后呼吸停止。
恢复期
轻症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
重症患者:患者仍神志迟钝、痴呆、无法言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痉挛等。少数患者也可有四肢瘫软无力。少数重症患者 6 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如意识障碍、痴呆、无法言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并发症
重症患者或治疗不及时,可出现支气管肺炎、尿路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如何预防
接种疫苗
接种人群:6 个月~ 10 岁儿童,尤其家中有家禽类或刚出生的动物,可接种疫苗预防。
接种时间:首次接种疫苗一般在 3 ~ 4 月份,间隔 7 ~ 10 天后复种 1 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 1 次。通常疫苗在接种 2 ~ 3 周后,体内会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维持 4 ~ 6 个月。
防蚊和灭蚊
若家中有饲养家禽,如猪、羊、鸡等,需要对饲养家畜的地方,清理沟渠,防止积水,定期喷洒有效杀虫剂、清除场内各种杂草,场内的粪尿和污水,减少蚊虫的繁殖生长基地。保证每周场内消毒 2 ~ 3 次。
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和驱蚊剂等,不提倡露宿。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结合症状、体格检查等做出初步判断,必要时增加以下检查,进一步确诊:
抽血检查:主要查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指标。
脑脊液检查:患者需接受腰穿检查,医生对抽取的脑脊液进行检验,以判断病情。
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检测有无血清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
影像学检查:CT 可出现脑水肿等表现,MRI 可确诊脑炎病变改变。
血气分析:对重症患者可作血气分析,检测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呼吸功能衰竭等。
病原学检查: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可通过免疫荧光等检查方法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一般是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进行检测,这有助于乙脑的早期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方式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脑,应采取积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控制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患者在恢复期需进行合理锻炼,加强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
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住院时要隔离,病房内设有防蚊和降温设施。
保持口腔清洁:医务人员会定期清洁患者口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
安全措施:医生会对抽搐患者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舌头咬伤。
营养措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会补充充足水分;昏迷患者可通过鼻导管将营养物质送入胃内(鼻饲);重度患者给予输液,以维持体内水及电解质平衡。
抗感染:对合并感染者,医生会积极采取抗感染治疗。
对症治疗
发热:高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
抗炎:对早期确诊和重症患者,医生会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起抗炎、退热、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等作用。
惊厥、抽搐:医生在确定导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后,会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钠等。
脑水肿:主要以脱水为主,如使用 20% 甘露醇。
呼吸障碍、呼吸衰竭:主要以吸痰、给氧为主,或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哌甲酯、二甲弗林等药物,保证患者能正常呼吸。必要时医生会切开患者气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心力衰竭:使用强心药物,如西地兰等。
其他治疗
待患者病情恢复后,医生会定期进行语言、吞咽以及肢体功能锻炼,必要时配合理疗、高压氧疗等治疗方法,加强患者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

注意事项
卧床休息,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时刻关注呼吸是否通畅,勤翻身、拍背。
惊厥者应时刻使用床档,家属专人看护。
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于饭后、睡前漱口。
患病初期准备流质清汤,如绿豆汤、菜汤、牛奶等;病情允许时,可准备适当的高热量、高营养食物;对不能经口进食者,可按照医生要求,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或留置胃管进行营养支持。
康复期注意增加营养、防止继发感染。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家人协助按摩患者肢体,积极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可适当采用理疗等方式调理,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定期到医院复查。

预后
轻型和普通型大多可顺利恢复,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 20% 以上,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所致,存活者可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附件:
责编:江湖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