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诊断标准首次发布

2018-05-16 10:35 作者: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国门时报

    日前,基孔肯雅热诊断(WS/T 590—2018)标准首次发布,2018年8月1日起实施,对口岸检疫诊断规范化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大规模流行,我国以境外输入为主,口岸早期检疫发现对预防病例扩散传播尤为重要。

    WS/T 590—2018把流行病学史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病前12天内,曾经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周围曾有该病发生,急性期感染者应采取防蚊隔离等措施。临床甄别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其次,发病后2-5天,半数以上病例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痉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脱屑。第三,其他可出现肌肉痛、弥散性后背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或体征。

    依据以上症状监测和流行学溯源,确诊则以急性期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性;急性期血清标本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急性期血清标本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核酸等为主。

    WS/T 590—2018强调,在从未发生过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地区,应以实验室检查依据为主,也提示WHO指定入境口岸应注重基孔肯雅热等以输入途径为主的新发传染病检疫检测核心能力建设。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