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天空下,一架架飞机从青岛机场腾空而起,将青岛与世界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青岛机场的主业生产实现了高速增长,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达到2050.5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0万人次,达到331.305万人次,国际与国内旅客的比例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五;青岛空港口岸也由此成为我国内地继上海浦东、北京首都、广州白云、杭州萧山、成都双流、上海虹桥、厦门高崎机场之后,又一个年出入境旅客突破300万人次的口岸。
空港口岸是我市展示对外形象的窗口,国际旅客的通关体验是“青岛名片”上的重要标识之一。
近年来,根据国家落实“三互”深化大通关建设的系列部署,青岛空港口岸各单位积极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实施通关流程再造,不断提升旅客便捷通关的舒适度,进一步提升了青岛对外开放的城市形象,有效助力了青岛国际城市战略的深入实施。
口岸出入境客流量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经贸、旅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据青岛机场边检站统计,青岛空港口岸自1988年对外开放以来,年出入境客流量由5万人次攀升至300多万人次,年增长约15.7%,其中,2005年突破100万人次大关,2013年突破200万人次大关,2016年突破300万人次大关,2016年出入境旅客数量居全国空港口岸第八位、计划单列市第二位,是山东省首个突破300万人次的口岸。从上述数据来看,青岛空港口岸出入境旅客百万人次的跨越周期迅速缩短,展示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青岛速度”。
迅速增长的出入境客流量,离不开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和密集航班的支撑。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空港口岸各单位协力推进空港口岸国际化程度,加快空中国际航线全球化布局。特别是2016年,青岛空港新开了青岛至法兰克福、墨尔本、旧金山、温哥华4条洲际直航航线。
目前,共有19家中外航空公司参与青岛空港的30余条国际(地区)航线运营,航线连通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洲的12个国家、21个城市,每周进出港航班超过490架次。青岛空港面向日韩的优势明显,航点辐射日本、韩国各主干线机场,日、韩航班每日往返运营达16和40架次,形成了“高频次、全覆盖、常态化”的快线运营态势,占青岛国际航班总量的68%,目前至韩国和日本的航班数量分别居全国各大空港第3位和第5位,充分发挥了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功能,向“东北亚区域枢纽机场、面向日韩门户机场”目标的大步迈进。
实施通关流程再造,通关便利化改革提速
作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创新口岸监管模式的重要行动,2016年9月20日,青岛空港口岸入境旅客行李通关查验流程改造启用,有效解决了国际航班入境高峰期旅客拥堵问题,通关更加便捷、高效、顺畅,通关效率提升1倍以上。
据了解,近两年来,随着青岛空港国际航班和旅客数量的逐年增长,以及海关落实国家规定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实施100%的查验监管,导致入境大厅查验区在航班抵达高峰期出现旅客等候时间较长和区域拥堵现象,旅客反响强烈,影响了青岛空港口岸对外形象。为此,市政府口岸办会同机场集团、口岸查验单位对解决拥堵问题进行多方论证,广泛征求航空公司的意见建议,提出了对入境大厅旅客行李物品查验流程改造施工方案。改造后的入境大厅查验区由原来抵达旅客南北两侧进入查验通道,调整为统一由南侧入口进入查验区,增加通道数量设置了四条查验通道,延长了旅客排队距离;实施海关和检验检疫“三互”作业模式,按照“前台共同查验、后台分别处理”原则,两台安检仪同时启用,实行“一机两屏”。改造后的查验模式缓解了查验单位人力不足的压力,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提高了旅客验放速度。
边防自助查验通道作用也日渐明显。青岛机场边检站不断加大科技强警步伐,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在全国率先建设自助查验通道、智能验证台等10余项信息化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中国公民持电子普通护照自助通关。自启用以来已有60余万名旅客自助通关入境,日均验放1000余人次。“10秒钟就够了!”一位中国旅客经由“自助查验通道”通关后愉快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