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黄皮书

乙型肝炎黄皮书


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B)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炎,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体液、母婴等方式发生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情可以分为急性、慢性肝炎,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食欲减退、肝掌、黄疸、肝功能损害等。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肝硬化、肝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传染性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

流行:全球,洲和西太平洋地区患病率高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外籍人士;长期发展工作者;医疗游客;传教士和人道主义援助工作者;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旅行者

预防方法:确保无菌医疗和牙科技术;使用安全的注射实践;乙型肝炎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诊断支持;获得测试认证的临床实验室;国家卫生部门;


传染性病原体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是肝病毒科的一种小的环状部分双链 DNA 病毒。


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和其他体液(如精液)传播。旅行者可能因牙科或医疗程序期间感染控制不力、接受血液制品、注射吸毒、纹身或针灸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而接触乙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病毒是全球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2015年,全球估计有2.57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那一年,乙型肝炎病毒估计造成887,000人死亡。然而,由于许多国家缺乏准确的数据,乙肝病毒感染可能被低估了。

缺乏表明旅行者面临具体风险的数据;然而,已发表的旅行者感染乙型肝炎的报告很少见,没有高风险行为或暴露的旅行者的风险很低。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为≥2%的国家(例如,在西太平洋和非洲区域),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这些地区的外籍人士、传教士和长期发展工作者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可能更高。所有旅行者都应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接触。


临床表现

HBV感染主要影响肝脏。通常,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 90 天(范围为 60-150 天)。新获得性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仅在某些时候引起症状,体征和症状因年龄而异。大多数 <5 岁的儿童和免疫抑制的成人在新感染时无症状,而 30%-50% 的 ≥5 岁新感染者有体征和症状。急性感染的典型体征和症状包括腹痛、厌食、乏力、发热、黄疸、关节痛、不适、恶心和呕吐、浅色(粘土色)粪便和深色尿。急性乙型肝炎的总体病死率为≈1%。

一些急性HBV感染会自行消退,但有些会发展为慢性感染。急性乙型肝炎进展为慢性HBV感染的风险取决于初次感染时的年龄,具体如下:>90%的新生儿和婴儿,25%-50%的1-5岁儿童,<5%的大龄儿童和成人。大多数慢性HBV感染者无症状,没有肝病的证据。然而,15%至40%的慢性HBV感染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衰竭,25%的慢性感染者会因这些并发症而过早死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易感染丁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会增加暴发性肝炎和急进性肝病的风险。


诊断

乙型肝炎是国家法定报告疾病。急性HBV感染的临床诊断基于与病毒性肝炎和肝转氨酶升高一致的体征或症状,不能与急性肝炎的其他病因相鉴别。乙型肝炎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对于诊断HBV感染和适当的临床治疗是必要的。这些标志物可以区分急性感染、消退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急性HBV感染的药物;治疗为支持性治疗。有几种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慢性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应接受卫生专业人员的护理,并接受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并持续监测肝细胞癌和肝损伤。


预防

疫苗

适应症

可向前往慢性HBV感染中高患病率地区(即HBV表面抗原阳性率≥2%的国家)旅行的所有未接种疫苗的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管理

接种部位:新生儿接种部位:一般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一般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接种剂次: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

接种时间:新生儿:按照0、1、6个月的程序进行接种,一般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1个月、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应越早接种越好。成年人: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分别于0、1个月、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1针、第2针和第3针

接种剂量:母亲HBsAg阴性的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尽早接种10ug乙肝疫苗。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尽早注射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乙肝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成人建议接种 3针20ug的乙肝疫苗。如3针接种完毕后抗体检测仍为阴性,则可再接种1针60u g或3针20ug 的乙肝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抗-HBs,如仍为阴性,可再接种1针60ug的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3针疫苗均接种完毕后,若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保护效果一般可持续至少30年,因此,一般不需要再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监测或加强免疫。但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要注意监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水平,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mlU/ml时,应再接种1针疫苗进行加强。

接种禁忌:

禁止接种:已知对疫苗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以往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

暂缓/谨慎接种:已经感染乙肝病毒者不需要接种过敏体质或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者,应谨慎接种。如出现发热、严重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应暂缓接种。患危重疾病的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

不良反应:

接种后24~48小时内,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触痛、硬结,多数可在2~3天内自行消失;部分人群出现乏力、不适等流感样症状,少数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少数出现关节痛、肌痛、头痛、头晕等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稍重者可对症治疗,过敏者需行抗过敏治疗。

接种后72小时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

极少数情况下,接种疫苗后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肾病或肝病,需要紧急就医。

偶合症:

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时,极少数婴儿会出现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如果不及时抢救,患儿可能死亡。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接种疫苗导致的,而是接种疫苗时的一种严重偶合反应这个阶段做任何注射都可能导致出血。

应对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后,若局部渗血较快、压迫止血无效,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或转上级医院就诊,以便及时抢救治疗。目前,很多婴幼儿在出生后即注射了维生素K从而有效预防了本病的发生。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安全的乙型肝炎疫苗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严重的不良反应很少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酸痛(3%-29%)和低热(体温>37.7°C[99.9°F];1%-6%)。乙型肝炎疫苗不应用于对任何疫苗成分(包括酵母菌)过敏史的人。

影响孕妇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母亲患上严重疾病,新生儿可导致慢性感染。有限的数据表明,在母亲接种疫苗后,母亲(或发育中的胎儿)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没有明显增加。


个人防护措施

作为旅行前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对所有旅行者进行乙型肝炎和其他血源性病原体暴露风险的教育,包括涉及刺穿皮肤或粘膜的活动或程序;接受血液制品;在美容(例如纹身或穿孔)、牙科或医疗程序中使用的受污染设备;注射吸毒;以及无保护的性行为。提醒旅行者不要使用消毒或消毒不充分的设备、重复使用受污染的设备或未使用安全注射方法(例如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和注射器)的提供者。

如果医疗设备不是无菌的,或者工作人员没有遵循适当的感染控制程序,HBV和其他血源性病原体就会传播。旅行者在海外接受牙科或医疗护理时应考虑健康风险。建议旅行者在前往可能没有或没有适当消毒或消毒程序的目的地时,在进行身体穿孔或纹身之前,要充分考虑健康风险。

Copyright ©  www.ith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5029045号 国际旅行卫生健康咨询网

闽公网安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9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