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皮书

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皮书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为日本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1939年我国科学家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根据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22年我国乙型脑炎发病例数为146例,死亡人数为3人。

传染性病原体:乙脑病毒

流行:亚洲和西太平洋部分地区

暴露和感染风险最大的旅行者类别:探险游客;长期旅行者和外籍人士

预防方法:避免昆虫叮咬;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

诊断支持:国家卫生部门


传染性病原体

乙脑病毒是一种单链 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属,与登革热、西尼罗河和圣路易斯脑炎病毒密切相关。


传播

乙型脑炎病毒通过受感染的蚊子(主要是库蚊)叮咬传播给人类。该病毒维持在蚊子和扩增的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涉水鸟类和猪)之间的地方性循环中。人类是偶然的或死胡同的宿主,因为他们通常不会发展出足以感染蚊子的病毒血症水平或持续时间。


流行病学

乙型脑炎发生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和西太平洋部分地区。传播主要发生在农村农业地区,通常与水稻种植和洪水灌溉有关。在亚洲的一些地区,这些生态条件可能发生在城市中心附近,有时也可能发生在城市中心内。在亚洲的温带地区,传播是季节性的,人类疾病通常在夏季和秋季达到高峰。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季节性传播随季风降雨和灌溉方式而变化,并可能延长甚至全年发生。

在流行国家,成人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日本脑炎主要是一种儿童疾病。然而,与旅行相关的乙型脑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对于大多数前往亚洲的旅行者来说,乙型脑炎的风险极低,但因目的地、住宿、活动以及旅行的持续时间和季节而异。

来自非流行国家前往亚洲旅行的人中,乙脑的总体发病率估计为每 100 万旅行者 <1 例。然而,在乙脑病毒传播活跃的农村地区长期逗留的外籍人士和旅行者可能面临与易感儿科居民人口相似的风险,即每年每 100,000 名儿童中有 6-11 例。如果旅行者在活跃传播期间在农村地区有广泛的户外或夜间暴露,即使是短暂的旅行,也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短期(例如,<1 个月)旅行者的访问仅限于主要城市地区,其乙脑风险最低。在一些流行地区,由于老年人的自然免疫力或疫苗接种,居民中很少发生人类病例,但乙脑病毒仍在当地维持在动物和蚊子之间的地方性流行循环中。因此,易感访客可能面临感染风险。


临床表现

大多数人类感染乙脑病毒是无症状的;<1% 的乙脑病毒感染者会发展为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炎是乙脑病毒感染最公认的临床表现。也可能出现较轻的疾病(例如无菌性脑膜炎、未分化发热性疾病)。潜伏期为5-15天。疾病通常始于突然发热、头痛和呕吐。精神状态改变、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全身无力和运动障碍可能在未来几天内出现。乙型脑炎的典型描述包括帕金森综合征,伴有面罩样面容、震颤、齿轮强直和舞蹈手足屁动。急性弛缓性麻痹,具有与脊髓灰质炎相似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也与乙脑病毒感染有关。癫痫发作很常见,尤其是在儿童中。病死率为≈20%-30%。在幸存者中,30%-50% 有严重的神经、认知或精神后遗症。

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轻度贫血、中度白细胞增多和低钠血症。脑脊液 (CSF) 通常有轻度至中度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略有升高,脑脊液与血浆葡萄糖的比例正常。


诊断

如果患者有神经系统感染(例如脑炎、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证据,且最近前往或居住在亚洲或西太平洋的流行国家,则怀疑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应使用脑脊液或血清上的乙脑病毒特异性 IgM 捕获 ELISA 进行。大多数患者的脑脊液≥症状出现后 4 天和症状出现后 ≥7 天可在血清中测量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 IgM。

可以进行斑块减少中和试验,以确认是否存在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区分来自密切相关的黄病毒(例如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的交叉反应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之间的乙≥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增加 4 倍可用于确认近期感染。在解释实验室结果时,临床医生必须考虑疫苗接种史、症状发作日期以及已知在地理区域传播的其他黄病毒的信息,这些黄病毒可能在血清学检测中发生交叉反应。

人类的短暂性病毒血症水平较低,在识别出独特的临床症状时通常具有中和抗体。病毒分离和核酸扩增试验对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的乙型脑炎病毒或病毒RNA不敏感,不应用于排除乙型脑炎的诊断。


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和并发症管理。


预防

个人防护措施

适龄儿童、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尤其饲养家禽者定期喷洒有效的杀虫剂,清除类尿污水勤消毒,保持环境卫生,减少蚊虫繁殖的适宜条件。

个人可使用驱蚊剂、蚊帐等防护措施,避免被蚊虫叮咬。

疫苗

疫苗种类:

减毒活疫苗

费用:

属于免疫规划疫苗,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

接种人群:

适用于8月龄以上健康儿童及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无免疫史的居民迁居其他省份或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往其他省份旅行时,建议接种1剂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部位: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接种剂次:

接种2剂次,在8月龄、2周岁各接种1剂。

接种时间:

全年均可接种

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扩免后出生的<14岁适龄儿童,未接种乙脑疫苗者,如果使用乙脑减毒疫苗进行补种,应补齐2剂,接种间隔>12个月。

接种剂量:

每次人用剂量为0.5毫升

免疫效果:

接种本品后的保护率为60%~90%。根据已有研究,接种本品10年后仍有约80%受种者体内血清抗体有保护效力,但具体的免疫持久性及其水平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研究

接种禁忌

禁止接种:已知对本品所含任何成分 (包括辅料) 过敏者;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或心脏、肾脏及肝脏疾病的患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妊娠期女性;对庆大霉素过敏者;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痈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暂缓/谨慎接种: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有癫痴病史、过敏体质者。

不良反应:

受种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通常不超过2天,大多可自行缓解;若持续高热,及时就医对症处理

偶可出现散在性皮疹,一般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严重时及时就医。

偶合症:

疾病的发生与疫苗无关,不论是否进行接种,都会发生。目前尚无接种本品出现偶合症的相关报告。

注意事项:

接种本品后,在接种机构留观至少30分钟,以备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注射免疫球蛋白者

应间隔至少3个月再接种本品。

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建议接种前将用药情况告知接种机构的医疗人员,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可以接种。

旅行者须知

根据每位旅行者的计划行程,评估蚊子暴露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风险,并讨论降低这些风险的方法。告知所有前往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国家的旅行者,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以降低蚊虫叮咬的风险。是否接种疫苗的决定应因人而异,包括考虑与特定旅行行程相关的风险、未来前往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国家的可能性、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的高死亡率和残疾率、有效疫苗的可用性、免疫接种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但概率低)以及旅行者的个人风险感知和容忍度。

旅行地点、持续时间、活动、住宿和所访问地区的疾病季节性模式都会影响暴露风险。议前往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国家、长期(例如,≥1 个月)前往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地区旅行以及经常前往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地区的人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根据计划的旅行时间、季节、地点、活动和住宿,考虑为短期(例如,<1 个月)的 JE 风险增加的旅行者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此外,对于前往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地区但不确定具体目的地、活动或旅行持续时间的旅行者,应考虑接种疫苗。

不建议行程风险非常低的旅行者接种日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例如,仅限于城市地区的短期旅行,在明确定义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季节之外进行的旅行)。

Copyright ©  www.ith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05029045号 国际旅行卫生健康咨询网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9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