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防控为人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2018-04-19 09:32 作者:中国财经报

    自2008年启动传染病防治专项以来,我国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投入28亿元支持170项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国应对流感及其他突发疫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诊断和治疗的科技创新能力。

    去冬今春,季节性流感风险较往年显著增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专项”)支持下,我国开展了流感病毒流行强度监测,及时分析病毒变异情况,实时发布相关防护诊疗指导方案,避免了社会恐慌。

    据介绍,自2008年启动传染病防治专项以来,我国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投入28亿元支持170项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国应对流感及其他突发疫情防控的监测预警、诊断和治疗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

    和普通感冒不同,流感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会出现39度以上的高温发热,且具有传染性。标记为HXNY的流感病毒,X可以达到18种,Y可以达到11种,不同组合带来的庞大病毒群。如何及时发现病毒变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2017年1月,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会导致人的感染和死亡,并在病原发现后的两天内,成功研发快速检测试剂,在72小时内下发到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和临床机构。世界卫生组织评价说:“中国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循证应对,可作为今后类似事件应急响应的典范”。

    从2003年SARS时期的“守望相助”到H7N9禽流感的“有效应对”,我国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领域成功打了一场“翻身仗”,防控突发疫情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突破性进展的实现,与国家历时10年投入实施的传染病防治专项密不可分。

    据介绍,传染病防治专项以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传染病的诊、防、治水平为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技术集成,到2020年使我国传染病防控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

    传染病防治专项技术副总师徐建国院士说,在传染病防治专项支持下,我国建立了多种监测和检测网络平台,流感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病原体检测确证能力不断增强,优化临床救治方案显著降低病死率,疫苗应急研发及储备能力显著提高,流感防控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高病毒监测效率

    面对已知和未知病毒来源,对病毒监测的效率至关重要。传染病防治专项技术副总师李兰娟院士说,通过重大专项的支持,我国对新病原尤其是流感病原监测能力快速发展,创建了一套通过深度测序和高通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的、新发传染病病原早期快速识别体系和全国传染病防治监控的网络。

    据了解,我国从1952年开始进行流感相关研究,1957年成立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系统开展流感监测始于2000年。在国家相关财政经费和传染病防治专项支持下,我国流感监测网络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目前相关监测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包含554家哨点医院和408家网络实验室。

    监测网络何以如此重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国家流感中心研究员王大燕介绍说,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流感活动的水平和流行趋势,实时追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发现新型病毒,开展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情况分析;开展流感病毒抗原性分析,为流感疫苗的推荐提供依据;开展药物敏感性研究,通过数据证明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王大燕介绍了监测网络的运转方式。500多家哨点医院主要负责收集流感样病例的信息,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将信息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将标本送到400多家网络实验室,由网络实验室进一步开展流感病毒的监测工作;国家流感中心负责对流感病毒进行深度测序及耐药分析。

    H7N9就是通过流感监测网络发现并鉴定的流感病毒。“最初我们不知道H7N9病毒来源,先是在上海、江苏两地发现,初步判断病毒来自黄浦江的死猪或鸡鸭鹅,随后通过监测网络进行大规模调查,最终确定禽类为传染源,建议政府迅速关闭活禽市场,实现了精准防控,避免了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H7N9禽流感的大流行。”李兰娟说。

    防治能力大幅提升

    在传染病防治专项支持下,我国开展了突发急性传染病病例临床救治技术研究,尤其是针对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建立了病例重症化预测指标体系、临床救治新技术、救治路径和指南。在具体措施方面,探索了“李氏人工肝”、抗病毒治疗技术,应用于重症甲型流感治疗;建成临床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和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样本管理系统库,搭建了多学科的联合诊治平台;培训了临床救治专家队伍,提高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临床救治水平。以H7N9禽流感为例,病死率从最初的39.4%下降到5.5%。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