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寨卡疫苗是当务之急

2016-10-25 08:33 作者:腾讯财经

       研发寨卡病毒疫苗,是当务之急,对此我也一再呼吁。此外,如登革热疫苗,目前全球只有赛诺菲一家做得不错;还有结核病,这么多年来,全球就没有好的疫苗。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疫苗的研发,需要国际性组织,大的国家政府、基金会机构,最顶尖的富人们共同关注和帮助,单靠跨国医药企业来做,是行不通的。

  2016年10月2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在“盖茨基金会”举行的“全球健康与发展媒体研讨班”上,回应腾讯财经的提问时,做上述表示。

  寨卡(Zika)病毒最早是1947年,在非洲国家乌干达的猴子血液里发现,后来从该地区的伊蚊(蚊子的一种)身上分离出这一病毒。起初,人们只在部分非洲国家的居民里,发现少数人感染的病例。2007年,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发生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爆发;更大的一次流行,则是2013年-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这感染了大约32000人。

  近两年来,寨卡病毒在世界多个国家扩散。2016年巴西奥运会前后,一度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2016年10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一期报告显示,从2015年开始,已在67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病毒的感染者。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信息还显示,寨卡病毒通常导致轻微病症。常见症状包括轻微发热或皮疹,一般在被受感染蚊子叮咬几天后出现。但是寨卡病毒会对新生儿产生严重的威胁,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即“小头症”患者。

  寨卡病毒最主要是通过伊蚊传播,性行为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对于这种病毒,目前尚没有特异性治疗办法或者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佳预防方式就是采取保护措施,避免蚊子叮咬;同时,建议孕妇不要前往正发生寨卡病毒传播的地区旅行。孕妇的性伴侣如果生活在发生寨卡病毒传播的地区或前往这些地区旅行,则应确保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做法或在整个怀孕期间戒绝性行为。

  在中国,2016年2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通报,中国确诊第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至9月5日,中国出现22例寨卡病例,均为在国外时所感染的输入型病例,目前也没有出现因感染寨卡病毒而诞生的“小头症”患者。

  不过,美国外交学会在9月刊发文章分析,考虑到中国的气候条件以及携带寨卡病毒蚊子的地域分布,中国发生大规模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或会增加。寨卡病毒有两种携带者: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特别是海南、广东和云南等省份。白纹伊蚊分布在河北、山西和陕西南部的广大地区。白纹伊蚊不但能在寒冷的天气里生存,而且极具进攻性,使得寨卡病毒能够传播的范围更广,波及更多中国人。

  假设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中有1%到13%生下有先天缺陷的孩子,那么一旦寨卡病毒在中国大规模爆发,几十万新生儿将遭受严重的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的信息还显示,截至2016年3月,全球共有18家公司或研究机构,在进行寨卡疫苗的研发工作。

  其中,美国生物制药公司Inovio研发的疫苗,在6月,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在10月20日当天的演讲中,高福院士介绍,对于寨卡病毒的防控和疫苗研究,中国科技部、国家卫计委也作出了一定的部署。此前,中国疾控中心另一位副主任冯子健研究员也在公开场合介绍说,中国也已启动了针对寨卡病毒的研发准备,在做疫苗的研究。

  腾讯财经同时注意到,在国家卫计委每月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包括手足口病、乙肝等传染病,有时呈现连续增加的状况,其中原因何在?

  高福院士对此回答说,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其一,有些传染病感染情况确实在增加;但更重要的,则是中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进步,检测水平的提高。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乙肝,由于乙肝疫苗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普及,中国乙肝感染者人数实际大大减少了,但有一段时间,传染病数据显示,乙肝患者在增加,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检测水平提高了,在乡镇医院,也能检测到乙肝病人。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