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寨卡病频现为健康防蚊不可大意

2016-05-28 08:55 作者: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

    5月23日,北京新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该病例为北京市发现的第2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从今年2月以来,中国内地已经报告了18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广东报告12例,目前无死亡病例报告。事实证明,即便是在北京,对于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也不可等闲视之。

    全国多地分布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来传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地区、海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的边境区域,北京尚未发现这种蚊子。但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数省份都分布有白纹伊蚊,这种蚊子也有传播寨卡病毒的风险。

    目前,疾控部门已将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列入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实行网络直报。中国质检等部门已经发出公告,要求来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有发热、皮疹等相关症状者主动申报。同时,各出入 境检验检疫机构已配备寨卡病毒检测试剂,开展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寨卡病毒流行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或关节痛,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5月18日,全球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仍然存在寨卡病毒流行,其中巴西,哥伦比亚、佛得角、萨尔瓦多、委内瑞拉、苏里南、洪都拉斯、萨摩亚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疫情情况较为严重。

    自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3月12日,哥伦比亚报告了55724例寨卡病毒疑似病例。当地的暴发流行高峰为2016年2月7日,目前病例数呈下降趋势。实验室确诊病例数为2355例。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3月6日,非洲佛得角报告了7499例寨卡病毒疑似病例,其中包含165例孕妇疑似感染寨卡病毒,目前正对她们进行跟踪随访。2015年11月22日报告病例数达到峰值,之后呈下降趋势。

    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新生儿小头畸形

    目前共计有9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小头畸形和其他胎儿畸形病例与寨卡病毒感染存在关联或者是提示存在母婴传播的可能,包括巴西、佛得角、哥伦比亚、法属波利尼西亚、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斯洛文尼亚和美国。其中斯洛文尼亚和美国报告的三名畸形儿的母亲是曾在巴西或者墨西哥等南美地区有过短期的居住史。

    巴西的新生儿小头畸形报告病例数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15年10月22日至2016年3月19日期间,巴西共计报告6671例小头畸形和(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患者,包括198例死亡病例。而2001至2014年间,巴西小头畸形的年报告数仅为163例。对6671例中的2378例进行调查,其中907例可能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而感染。

    避免蚊虫叮咬,做到四种防护

    生活仍在继续,工作不能停止。如果必须前往蚊媒病疫区,大家要想避免蚊虫叮咬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防护。

    一、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浅颜色的长袖衣裤,戴帽子,减少皮肤暴露,常洗澡,保持皮肤清爽,减少对蚊虫的吸引,睡觉时最好使用蚊帐。

    二、要携带驱蚊剂。选用含有避蚊胺或驱蚊酯的驱蚊剂,最好选择浓度在10%左右的驱蚊产品,确保驱蚊效果。室外活动时,裸露皮肤全部涂抹驱蚊剂,特别是耳后、颈部等部位。驱避剂的有效保护时间一般为4-6小时。超过这个时间后需要再次涂抹驱蚊剂。一般100mL装的驱蚊剂,可供1人使用一周左右。提醒注意的是,普通花露水没有防蚊效果,不能用于驱蚊,婴幼儿不宜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驱蚊剂产品。

    三、携带蚊香。有电源的场所可使用电热蚊香片,没有电源,也可选用盘式蚊香。如果人在居室内,可将蚊香置于上风侧,利于蚊香挥发出的药物在室内扩散。也可以在天黑入睡前密闭房间点燃蚊香1小时,然后开窗通风(纱窗要密闭)。每片电热蚊香片的使用时间一般为8小时,随着药效降低蚊香片的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白色,每片电热蚊香片的有效使用空间为10-15平米。在通风条件较差的室内使用蚊香时,应注意适时换气,一般持续使用蚊香不要超过8小时。

    四、携带风油精、清凉油。蚊虫叮咬后会引起皮肤红肿等过敏反应,可使用肥皂水、风油精或清凉油等进行止痒。

热点信息